首页 > 税改动态

消费税上调将拖累日本经济


来源:金融时报  
  北京时间12月11日早间,日本10月份核心机械订单和11月份国内企业商品物价指数相继公布,且两项数据均较前值有所增长。核心机械订单数据公布后,日本政府上调了机械订单评估,并称机械订单呈现温和增长趋势。由于国内企业商品物价指数是消费者通胀的领先指标,核心机械订单数据也是工业产出的先行指标,这两个数据好转似乎在暗示日本未来经济状况将持续向好。再加上前几天公布的11月份经济观察家前景和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均呈回暖趋势,表明日本公众对未来经济抱有信心,似乎进一步证实了日本经济的良好状况并暗示未来经济仍将持续增长。

  然而,分析人士认为当前的乐观情绪和经济面展现出的“繁荣”景象都是因为消费者为应对明年消费税上调提前集中采购物资造成的虚假繁荣,其实日本未来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此前,业内专家在分析超预期攀升的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专家表示,之所以制造业PMI数据大涨是因为企业为了赶在明年4月提高消费税之前增加订单以满足提前到来的消费需求,而当前经济的虚假繁荣景象也是消费税上调前企业突击生产、消费者突击购买所导致的。

  多位分析师认为,在明年4月份消费税从5%上调至8%之前,消费者支出可能再次增加。但是在4月份消费税上调后,消费者支出立即下滑对经济造成的伤害可能比之前料想的还要大。甚至有市场人士将明年上调消费税对经济的影响和1997年日本上调消费税后的沉重打击相比拟。然而,摩根大通的外汇策略师诺曼德则认为:“市场不能将1997年消费税上调后的经济衰退作为参考标尺,因为那时正好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但是,明年4月份消费税上调后,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很可能会在2014年第二季度出现大幅下滑(季调后年化季率下降4.5%)。”

  尽管日本政府上周批准了总值 18.6 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减缓明年消费税上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也多次表示,只要有必要日本央行将进一步实施量化宽松,但业内分析人士均认为这些措施对于推动日本经济增长均显乏力,只有政府确实落实了“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即推进经济结构改革,才能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纽约梅隆银行亚太区主席利格思也表示;“"安倍经济学"若真的要对日本整体经济起作用,加强落实结构性改革是关键。”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自从今年年初,政府推出了以激进的宽松货币政策、持续的财政刺激政策和经济结构改革为三大主要内容的“安倍经济学”后,日本经济状况的确大为好转。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日本2013年成长率预估为2%,远超美国、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但记者观察到,当前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消费的增加都来自于“安倍经济学”前两支箭对需求的拉动。随着明年消费税上调和前期经济刺激政策的拉动效应边际递减趋势的加强,日本经济不但不能维系当前增长速度,甚至还会被大幅拖累。

  安倍政府上周推出18.6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试图“扭转”明年消费税上调拖累经济的局面,但业内分析人士则认为此次刺激计划力度不及前期,对经济拉动效果较为有限。“从内容上看,此次刺激政策中只有5.5万亿日元为中央政府支出,与此前的刺激政策相比,中央政府支出占比明显下降,而灾后重建振兴的公共投资金额也不及前期。由于此项刺激政策在政府消费和投资上力度较小,其对GDP增幅的贡献很可能达不到内阁府预计的1个百分点。目前看来,这些刺激措施只可能贡献约0.4个百分点,因为针对老年人和家庭的大量直接政府支出将直接流向储蓄。”

  金融市场也在猜测,如果说18.6万亿日元的政策对明年消费税上调后经济刺激效果欠佳,那么日本央行是否会在明年推出第二轮的量化宽松政策以抵御消费税上调对经济的冲击?目前,多数市场人士认为,日本央行很可能会在明年年中获得足够的数据后便采取进一步量化宽松的措施。然而,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即便是日本央行明年采取进一步量化宽松措施,也只能透过拉抬资产价格及创造财富效应来间接发挥功效,其对经济的提振效果很难保证。此外,日本之前的经济增长都是“安倍经济学”前两支箭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现在这两项措施的刺激效果正在呈边际递减趋势。不仅如此,前两项政策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政府公共债务继续膨胀的弊端。由于当前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已高达240%,这两项措施的后续政策空间正在减小。

  目前看来,在“安倍经济学”中,只有第三支箭——结构性改革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虽然有市场人士认为该项举措形同虚设,但包括东方证券在内的多家分析机构则认为,如果日本政府不采取切实的结构改革步骤,仅靠当前的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将难以维系日本当前的经济增速水平。尤其是在明年消费税上调后,经济面或将受到严重拖累。因此,日本要想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应该切实推进经济结构改革。


阅读次数:175

税收法规

更多 >>

税务实务

更多 >>

财税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