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讯财经
摘要:中国林权制度改革执行已5年,但确定了承包权的的山林,却有些被荒废。厉以宁分析,部分山林荒废的原因之一,在于免征农业税了,农民不再有流转的动力,而只是“放到那里”,坐等若干年后土地升值。
中国林权制度改革执行已5年,但确定了承包权的的山林,却有些被荒废。12月11日,在央视财经论坛期间,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这一问题,希望高层继续研究谁来种山林的问题。
厉以宁说:“最近我在浙江龙泉市调研,发现和我当初预想的不一样。林子产权定了,农民(应该)会爱惜自己的土地,但实际调查结果不是。森林里有火灾要去救啊,林子是你们家的,(他们说)不救。”
2004年,国务院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2008年, 国务院再颁布实施《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这项改革最核心的内容是明晰产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给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
不过,这些正面的政策,并未带来林业的全面繁荣。
厉以宁分析,部分山林荒废的原因之一,在于免征农业税了,农民不再有流转的动力,而只是“放到那里”,坐等若干年后土地升值。其二,自家山林有火灾不去救,因为烧过后,山上的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砍伐、卖钱。
厉以宁提醒:“现在土地的利用很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国农业谁来种田、林子是一个大问题。”
他建议通过三种途径解决荒山问题:其一,当下有林农不管山林,但在经营林下资源,在养鸡、种蘑菇、木耳,希望给予这些林农金融帮助;其二,推进林业合作社;其三,让林业企业上山去,企业有资本投入,开发利用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