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税改动态

许善达:十二五期间完成营业税改增值税不那么乐观

来源: 金融界网站 
  金融界网站讯 由中国CFO发展中心联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财务领袖高峰论坛"于1月10日在北京大学举行。金融界网站作为独家财经门户,全程直播。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发表主题演讲,全面解读我国2014年中国财税改革。以下为发言文字实录:
  许善达:昨天我正好在金融界网站开一个会,在会上我讲了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我认为很重要,今天在正式讲财税改革之前,先谈一下这个问题。
  从今年开始,咱们国家双顺差的局面,可能就逆转了。可能会变成一个单顺差的局面。我们国家在这么多年里头,可能我们控制不了的一个格局,就是我们的双顺差,双顺差就是贸易向下,我们出口是顺差。这个能够使得我们产能输出,这当然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这里面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排放污染等等,但是至少我们希望在贸易向下能够顺差,这样的话,相当于我们生产能力能够更多的发挥,增加就业,当然我们也付出很多成本,甚至包括我们顺差以后,换来美元的使用,这种外汇资产的配置都有很多说法。但是资本向下,我们从改革开放开始,我们就确定一个要引进外资这么一个方针,我们希望通过引进外资来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不光是投资资金的量,还包括引进外资很多管理等等,今天不详细说了。
  所以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处在双顺差,这个双顺差和我们外汇制度,我们是有结汇制的,因为中国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外汇不能自由流通,所有顺差都要结汇,结汇就造成两个非常重要的格局,一个就是我们人民币货币发行量非常大,一个就是我们有很多的外汇储备,这两个经济指标,使得我们国家很多经济活动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货币发行量大以后,引起我们物价的问题,包括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为什么价格涨,就因为人民币发的多,他认为物价问题就是货币现象,你货币发行的多,自然物价就涨等等,当然这些理论还可以探讨。那么我们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又定的非常高,因为不把货币吸收到央行去就产生很多问题,实际上缩小了货币量,发行量很大,央行用行政办法,收回这些货币,等等,由于双顺差影响的宏观经济受到双顺差的影响,有很多政策,是被迫的,不这样是不行的。其实我们商业银行,你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越差,因为货币放在商业银行放在准备金率是非常低的,这么一大笔的资金,从存款中吸收进来是不能使用的。我们很多经济都受到双顺差人民币发行,美国的国债,利率只有零点几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跟双顺差是有联系的。我们现在2012年的统计数字,我们引进的外资是1000亿左右,900亿到1000亿左右,我们对外投资到800多亿,每年增长都在100亿的数额,现在13年的数字还没有最后出来,但是我估计2013年引进外资和我们对外投资会持平,也就是说,这个误差,我估计在5%以内,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引进外资的速度,在维持着那个速度不会有很大的增长,是个波动,多少年以来都是900到1000亿之间波动,但是我们对外投资速度增长很快,很可能2013年持平,也就是说,2013年引进外资和我们对外投资的数量基本接近,可能引进外资还多一点,这误差都很小。2014年,很可能出现资本向下的逆差,也就是说,我们双顺差的时代,有可能结束了,而且现在从国家政策来看,我要说的再长远一点,从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一种主张,当然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欧洲对我们中国商品的需求减少,因为他们有困难了,那个时候我们生产能力强,产能过剩就憋的很厉害,外部需求萎缩的话,使我们GDP增长就受到影响,当时就搞了几万亿的投资,因为消费上不去,那个时候就有人包括我在内提出来,我们国内的产能输出要改变方针,就是把低档消费品,到欧美的输出,要调整到,把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而这种输出的前提,跟欧美不一样,美国人买你的东西,它发行货币买就是了,他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发展中国家搞基础设施建设,是有需求的,但是它的这个需求是潜在的购买力,它有一些矿,它自己开发不出来,它需要资金,当时我们提的,中国要用资金的出口来带动我们产能的出口。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出口,这个提出来以后,其实在学术上都认可的,但是政府很难,因为我们国家的体制,你管外交的和管经济的,领导体制不协调,协调起来很困难。这个现象,虽然没有形成一个总的战略,但是政府鼓励对外投资的方向是一直不变的。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里面,就更加鼓励我们的资金要出口,调整我们的外汇储备资产的架构。我们对外投资规模的增长速度要是快的话,我相信我们所谓资本向下的逆差发展的速度,也不会慢,如果资本向下逆差,双顺差变成一顺差一逆差的话,这个对我们国民经济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这样一来,我们的外汇储备的格局会变化,因为有很多对外投资,变成资产的储备,不是买美国的国债了,对美国的国债购买量,包括对其他所谓金融形态资产的储备量,至少增长速度会减满,而实物性资产的增长量会很快增加。特别是民营企业到外投资,他不会去买外国的国债,他一定要国外去投资实体业,制造业或者服务业,它不会搞金融证券这些东西,很可能我们外汇资产的格局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还是对外的。
  对内更重要的影响,是我们的基础货币发行的格局会发生变化,这样的话,影响到物价,因为整个流动性的情况会变化,影响到我们银行准备金率,政府对准备金率的确定,这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整个全社会流动性的格局,现在这个会怎么变化,这个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我们的央行对于我们银行、保险、证券对他们货币政策新的决定。但是这个事情,我认为可确定性的,马上就要发生了,2014年、2015年可能这个速度很快,我希望我们不管是政府机构也好,还是学术界也好,在座都是CFO,你们都是管大事儿的,我觉得要密切关注这个动向,因为整个社会流动性的变化,人民币发行量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经济活动。当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你的资金成本,你的资本充足率等等,覆盖水平这些东西,都会怎么样,我觉得需要你们自己来根据大形势的变化做一点分析判断。我先说这么个观点。我最近看到很多专家对宏观经济分析,在这方面提的不是很多。
  第二方面,针对CFO来说,我特别希望,你们要关注一下营业税改增值税的事情,从上届政府开始,上海2012年试点,然后就开始推动营业税改增值税,现在2012年到8月份,很多省就跟进了,8、9、10月份,每个月都有几个省跟进,到了2013年8月1号,目前改革的范围,全国都推开了,2013年当时提了三个行业要进行营增,一个是建筑安装,一个是铁路,一个是电信。到了7、8月份的时候,建筑安装去掉,建筑安装不搞了,当时说电信和铁路运输,别的都搞完了,剩下就是铁路了,铁路是等铁道部改成铁路公司,铁道部营改增没法搞,因为他是政府机关,改程公司就要改了。12月国务院批准了,1月1号开始进入营改增的领域电信没有接入,只是邮政进入了,年初提的三个行业,最后实现的是一个半,这一个半,不管怎么样,反映出国务院的决定,营改增这个问题上,是都没有异议的确定性的,继续大力推动营改增。但是我的看法,虽然领导人强调,我对营改增推进的速度,并不像很多人那么乐观,现在有一种判断,十二五期间要完成营改增,我对这个十二五期间完成,我有一点保守的估计,我估计没这么乐观。因为我想营改增难度是很大的,因为营改增,本来2013年计划改三个行业,最后折腾一年,只改了一个半,现在还有几个重要的行业,建筑安装就是一个,不动产销售,金融保险,还有若干个重要行业,包括电信还没改,电信比较重要,都没改,这些重要的营改增行业还没改,要想在十二五期间全部改完,我估计比较保守,我不是那么乐观的,我还是比较谨慎的。我估计能够在2020年,能够把营改增都完成,速度不算满了,所以我的看法,营改增的速度不会那么快,但是营改增如果说一个行业一个行业,一年改一个行业,两个行业,三个行业,如果这样推进的话,我确实认为你们这些CFO,对营改增的研究要花点力气,为什么呢?一个就是营改增和94年改革一个重要的原则不同。营改增是要减税,这是国务院定的,不是保持原税负,三中全会决议写的,稳定税负,并不是指的营改增要稳定税负,营改增的决定是要减税,2013年确定的目标是减1200亿,减1200亿,比如说营改增企业,流转环节税收降低了,利润增加所得税还要收,但是营改增本身是减税的。这个决定和94年改革的时候,是不一样的。那么减税的规模也是我们从03年提出来,十年以前提出来,我们要搞有增有减的税制改革,要搞结构性减税,这都是战略性提法,但是那几年,有增有减也好,结构性减税也好,都是百亿量级,包括个人所得税,从2000提到3500,等等,还有小规模的纳税额,不管多少,都是每年是百亿数量级的,营改增是千亿数量级的,前年为了13年的预算,就多长了4000亿的国债,就是预见到去年,民生的支持度要增加,减税的规模已经减到千亿数量级,如果说不增加一点国债做储备的话,可能增加支出和减税的两个目标,就可能实现不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靠4000亿国债,我又要增加指出,还要减税减到位,这个就看出,领导同志下决心减税决心相当大,这个营业税减税,你们都经历过了,和那个减税的性质有很大区别,那种减税,不用去操心,财务人员自己就会算账,所得额算出来多少,原来是33%,变成25%,肯定少了,你享受减税的改革的红利是很容易的,但是营改增不同,营改增首先,营改增的行业从营业税改增值税,它是减税的,这个有一个制度的改革,你们在座有多少企业,是改革的领域的企业,你们进入改革领域,你整个财务管理,你的销售,你的采购,包括你的企业资产的架构,是不是已经完全适应,我是打问号了,企业怎么销售的,营改增以后,你的销售有什么变化没有。我不太清楚,你们在座有改革领域的。
  原来你的采购是怎么采购的,你现在怎么采购。原来你的资产架构是什么,营改增以后,你这个企业集团,你这个大企业,有


阅读次数:213

税收法规

更多 >>

税务实务

更多 >>

财税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