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已正式实施一月有余,此次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对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补充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也体现了国家对商业机构发挥在养老保障服务中的作用给予极大肯定和支持。
不过,记者注意到,尽管谈及此次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意义时,“里程碑”、“大跨步”、“重大利好”等积极肯定的词语不绝于耳,但对于企业年金未来的发展,业内却都显得较为保守。
大型央企开发殆尽
“明确清晰的养老保障制度框架,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合理有效的政府税收政策,正确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公开透明的政府监管制度,公平公正的利益主体格局”,是中国保险(放心保)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于小冬根据发达国家企业年金的发展经验,总结出决定企业年金市场充分、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六个前提条件。
与其他发展较为完备的条件相比,“尽管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还有待发展,但中国的资本市场不会永远如此,总会有变好的一天。相较之下,公平公正的利益主体格局,则是目前六个前提条件中水平最低的。企业年金一度成为央企的"富人俱乐部",为社会所诟病。”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
目前,我国企业缴纳的基础养老保险及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缴费部分已达28%,加上工伤、失业及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企业负担的缴费比例普遍达到40%左右,有的地区甚至高达50%。此比例使一般企业很难再承受企业年金的缴费负担,这导致企业年金的参与者大多是央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央企115家。而在年初国寿养老企业年金受托管理资产过千亿元的新闻通气会传出的数据,该公司已为48家央企提供企业年金服务,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央企已有80家。
近乎被开发殆尽的央企已经不能再支撑亟待扩张的企业年金,外资和民营企业是否愿意参与企业年金计划成为蔓延在市场的隐忧之一。平安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企业年金目前是审批制,相对备案制,限制企业积极性;对于人员流动大的行业,年金流转问题无法解决,都是企业年金发展之路上的绊脚石。不过,对于未来外资和民营企业参与企业年金的情况,国际著名咨询企业怡安翰威特中国区业务负责人杨军总体表示乐观,对民营企业而言,考虑到税收优惠政策,员工能平衡长短期的财务需求,企业年金的缴费量是能增加的;对外资企业而言,对企业年金已观望了五六年,在税收优惠政策下,将迈开这一步。王国军也同样认为,外资企业是否加入企业年金主要在于税收优惠吸引力的大小和资本市场是否能够好转、给投资出去的企业年金带来较高的收益。“在全球的商业实体中,企业年金是国际商业惯例,外资企业的加入只是时间问题。”王国军如是说。
养老公司热情未减
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年金发展的内在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市场对其解读为企业与员工缴费合计享受1/6的税收优惠。据此,市场预测至2010年我国企业年金可以达到上万亿元规模,世界银行更是预测至2030年我国企业年金将达到1.8万亿美元。在税收优惠政策鼓舞下,当时企业年金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到2008年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出台,财政部确定企业缴费部分统一享受4%的优惠税率,随后又明确个人缴费部分按税制规定进行纳税。在此政策影响下,企业年金的发展受到抑制,一些企业中止了企业年金启动计划,市场对企业年金的发展持观望态度。2009年,财政部对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又进行了调整,将企业缴费部分的优惠税率调整至5%,虽然优惠幅度提高很小,但在市场上也引起了积极反响,许多企业开始重新启动企业年金计划。
从近几年企业年金的发展情况不难看出,企业年金的发展规律以及职工参与度与税收优惠政策存在较大内在关联,每次税收政策的微小调整都会对企业年金产生巨大影响,对企业年金的发展起到推动或抑制作用。
截至2012年底,企业年金累积额年均增长达49%,但增速持续下降。2009年增长63%,2010年增长54%,2011年增长27.1%,2012年增长35.04%,2013年上半年较年初仅增长11.33%。与此同时,经营企业年金的养老险公司普遍亏损亦成为常态。税收优惠政策又能否激起经营者的热情呢?
“对所有年金管理人、受托人而言,增加这些小微新客户是有难度的。受托资产收费千分之二,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实际收费更低。从投入产出比考虑,开发小微客户的激励不足。”杨军在平安证券的视频会议上坦言,考虑到政策利好,假设未来年金增长速度为30%,未来3年给行业带来收入分别为115亿元、150亿元、190亿元,那么,每家公司的分配是有限的。申银万国研究报告称,即便按2020年企业年金规模达到2.75万亿元测算,管理费收入为110亿元,对各家机构盈利均无实质性贡献。企业年金似乎逐渐沦为鸡肋。不过,王国军则不赞同此观点:“任何一件事情对于有些机构来说,永远是鸡肋;而对于另外一些机构来说,则是一个庞大的金矿。”保监会数据显示,2013年,五家养老险公司企业年金缴费、受托管理资产、投资管理资产方面均有明显提升,养老险公司对于企业年金的追求热情未减。
影响有限意义深远
无论企业年金是否盈利,养老险公司对于企业年金的热情都会持续,因为其最终看重的是整个寿险业务的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寿险商品的需求形态发生转变,寿险重心自承保死亡风险的人寿保险逐步转向承保生存风险的年金保险。以美国为例,1970年以来美国寿险发展由年金保险带动。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美国年金保险保费收入和寿险保费收入占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养老保险的保费增速即高于普通寿险增速。1986年以前,寿险保费收入一直多于年金保费收入,从1986年开始,年金保险保费收入第一次超过了寿险保费收入。2010年,美国普通寿险保费收入在人身保险总保费中占比约为1/4,而年金保险保费收入超过了人身保险总保费收入的一半,健康保险的比重也由1950 年的12%提高到2010年的30%。可以说,发展年金保险是寿险公司业务结构转型的必然。
不过,多家证券公司研究报告对企业年金的持续增长持保留态度。申银万国研究报告称,此次出台企业年金个税递延政策,出发点在于做大养老金总资产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缴纳年金,因此,企业年金累积规模未来3~5年增速有望实现40%~50%。但由于企业年金缴纳规模较小,企业年金个税递延对做大养老金总资产池意义相对有限。
事实上,对于养老险和健康险给予税收优惠是国际惯例,养老保险税收优惠对于保险行业的象征意义更大。除了继续推动寿险公司业务结构转型之外,也是个人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开启的一个信号。
“企业年金个税递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社会公平问题,无法全面地为社会大众提供福祉,反倒可能成为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助推器。单纯出台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对自由职业者等不公平,因此,个人养老税收改革的政策受到保险公司及资本市场广泛期待。”申银万国分析师认为。
我国个人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的提出起源于2008年,五年来几经波折、阻力重重,迄今为止尚未有实质性进展。曾经天津滨海新区的“个人养老保险税前扣除”试点仅一个多月就被叫停。王国军对记者说:“此次税收优惠政策出台,不仅涉及企业年金的税惠,关键还有职业年金。这不但为养老金的并轨改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建设铺就了道路,也为年金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政策变化和制度支持是保险行业发展的关键,在目前减税的大环境下,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税收优惠试点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