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2014年全国两会,中国如何迈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步,举国期待,全球瞩目。对处在转型关口的中国来说,面临的风险、问题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利益诉求,远大于此前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历史时期。在多重约束下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文章,绝非易事。可以说,新一轮改革是一场从根本上进行的改革,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中华工商时报从一诞生起就为改革鼓与呼。今年两会召开之际,我们以"启幕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围绕政界、商界、财界和社会各方共同关注的诸多热点问题,如结构调整、财税改革、破除垄断、民营银行、楼市发展、产业升级、生态环保、行政改革等,推出系列深度报道,以期呼唤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动力(310328,基金吧)与创造力,敬希读者关注。 2014年被视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未来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具体推进受到各方高度关注。而2014年的宏观经济基调是各项改革深化的基础,从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公布的内容来看,2014年经济工作的两方面任务是推进改革和防范风险,从而确定稳中求进的基调。 基调不变微调增多 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型路径,即在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通过改革创新化解产能过剩,着力防控地方债风险,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从2011年起,我国告别"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转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财政政策相对扩张、货币政策相对中性的政策组合拳一直延续至今。 "财政货币政策基调之所以四年不变,与这几年类似的经济形势有关。"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接受采访时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且面临种种不确定性,实行一松一紧的调控政策,既有利于防范前几年积累的流动性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也能更好突出结构导向,增加有效供给。 "名称的延续并不意味着政策是不变的。"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宏观调控思路也会有新变化。当前存在的通胀压力和以地方债风险为代表的金融风险,会成为拖住货币政策手脚的两大矛盾,要实现经济稳中求进,还需借助积极的财政政策。 "明年宏观调控基调不变,整体看会更注重推进改革和结构优化。如果经济受到较大外在冲击,政策将不会不顾"后遗症"来刺激短期需求。"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说。 "之前市场有担心财政政策是否会由积极改成稳健,但结果并没有,而且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说,"无论今年增长目标定多少,以稳为主是核心,目标、政策不会有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