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应该降低间接税比重,增加直接税比重,对部分财产行为征税,合理调整税收结构,确保我国税收收入结构稳定,不因物价因素导致收入有大起大落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国家财政安全。
近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当前的预算执行中,中央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全年预算目标难度较大,收支矛盾较为突出。今年1至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93849亿元,为预算的60.8%,增长7.5%,考虑11项原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因素后增长5.4%。税收收入78793亿元,为2010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前七个月全国税收增速创五年来同期最低,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确实反映了当前经济运行状况不太令人满意。但考虑我国税制的特点,如果单从税收收入较低就衡量整个经济运行状况,并不准确和科学。
首先,我国税制结构还不太不合理,主要以间接税为主,流转税中的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占到全部税收的六成以上,都是以现价为计税价格的税种,与工业产品紧密相关。从上半年税收收入数据来看,目前导致税收收入下降的是增值税和进出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这些税种收入下降说明我国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进出口贸易面临增长乏力。但上半年企业所得税以及金融行业的营业税等大幅增加,表明经济基本面有向好的趋势,服务业转型取得初步成效。
其次,这与当前推进的税收改革有很大关系。“营改增”是目前国最大的减税项目,减税主基调下的税收收入下降,并不反映经济运行状况堪忧。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纳入“营改增”试点的纳税人共计509万户,其中,一般纳税人94万户,占18.47%,小规模纳税人415万户,占81.53%。上半年,“营改增”共减税1102亿元,其中试点纳税人直接减税600亿元,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因增加抵扣减税502亿元。从2012年实施“营改增”以来,已累计减税4848亿元。
由于税收结构不尽合理,税收收入与现行物价挂钩的机制导致前者存在风险。当价格上涨时,税收收入增幅加大,税收又助推了物价上涨;当物价下降时,税收收入减少,给政府投资和民生改善带来不利因素。保持税收收入的稳定增幅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财政安全也就难以保证,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会带来隐患。
因此,借鉴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仔细分析“前七个月全国税收增速创五年来同期最低”的问题,会给税收改革带来警示作用:应该降低间接税比重,增加直接税比重,对部分财产行为征税,合理调整税收结构,确保我国税收收入结构稳定,不因物价因素导致收入有大起大落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国家财政安全。(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李宁)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北京蓝天久久离不开税收法治
立法限塑应更多依靠税收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