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关系广大参保人切身利益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毫无悬念地在今年热门话题榜上名列前茅。
保监会副主席黄洪不久前在中国社科院和中国保险学会主办的社会保障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表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既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养老的充足性与持续性,也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性、和谐性,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应充分认识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商业养老保险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有效利用养老保障改革的战略机遇期和唯一窗口期。
量化个人名下 获充足所有权
事实正是如此,商业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不同,可以量化到个人名下,从而进行市场化资源配置。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在论坛上表示,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核心是供给自然人名下的充足所有权的资本,民众可以支配这些充足所有权的资本,拥有投资选择权,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
目前,如何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还是个难题,而企业年金则是以机构名目来量化。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为顾全大局,只能进行保守投资,要获得较高的风险收益并不现实,导致实际收益率低下,直接影响了保障程度。
近年来,通过商业保险机构直接提供和大力参与,以养老风险保障、养老金管理和养老金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日益多样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据平安养老险总经理高菁透露,2014年个人年金保险保费收入2822亿元(不含储蓄养老险产品),2001年至2014年的年均增幅为17%,现在大概已经累计突破1万亿元。
走向大众化 重视中低端客户
然而还要看到,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目前老龄化对养老服务形成的巨大刚需与市场向高端集中形成的小众供给之间存在矛盾,商业养老保险还未能促进养老服务业走向大众化。
对此,安邦保险集团副总裁姚大锋表示,要推进商业养老保险广覆盖的发展,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应成为商业养老保险广覆盖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要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与此同时,华夏人寿董事长李飞也表示,在重视高端客户的同时不能忽视中低端客户,他们才是最需要商业养老保险保障的人群,特别是国家正在实施供给侧改革,保险公司应提供适合中低端产业人群,城镇化从农村转入城市的居民,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形成的小微企业群体的产品。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还建议,应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在创新产品与服务方面的优势,支持面向独生子女家庭和失独老人等特定群体的商业养老保险计划,弥补社会保险供给不足。
“保险业不仅要盯着养老保险产品,更要将养老产品的功能和服务进行外延、扩大,融入到养老健康服务。”李飞补充道,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商业养老保险不仅要提供养老资金的保障,而且要围绕提供各种养老服务,如老年医疗服务、老年健康保健服务、老年护理服务、临终护理服务等,保险业应积极探索“保险+养老”、“健康+养老”,以投资的方式介入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以商业养老保险为中心的良性发展的生态圈。
完善财税政策 仍需谨慎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黄洪表示,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需要坚持政策引导、市场化方向、改革创新三个原则。其中,政策引导具体而言就是要完善财税、监管等支持政策,在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投资、积累和待遇领取等各个阶段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北京大学保险系主任郑伟也表示,商业养老保险虽然具有商业性,但同时又是国家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所以具有一定社会公益性,很多国家都对其都提供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我国也应当获得必要的扶持。
事实上,早在去年8月,“新国十条”已经明确提出要适时开展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推出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然而这只期盼已久的靴子始终没有落地。
不过,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在论坛上坦言,所得税的政策对于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很重要,但是所得税发挥的作用被社会放大了。从劳动力来看,我国只有8%的人要交个人所得税,对于92%不交个人所得税的人而言,所得税政策并不对其造成影响,因而所得税作为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并且,所得税递延还涉及到之后衔接事宜,所以完善税制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郑伟认为,税收优惠政策应采取比较严格的条件,来防止出现“披着羊皮的狼”,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表面穿着养老保险的外衣、而内核跟养老保险关系并不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