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山西经济日报(太原)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应在继续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下,全面推行专业化管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不仅是对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要求。为贯彻落实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笔者结合实际,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一、充分认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专业化管理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税收管理的最大效能。在这三者中,科学化管理强调探索和掌握管理规律,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精细化管理强调管理要精确、细致和深入,是加强管理的具体要求;专业化管理强调根据纳税人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管理,是加强管理的基本方法。离开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很难实现。
其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各类税源管理、推进依法治税的有效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日益明显。纳税人不仅所属行业、经济性质、纳税能力不尽相同,而且在内部控制、会计核算和税法遵从度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管理对象的明显差异,必然要求税务部门尽快适应形势发展,科学划分管理对象,准确把握管理规律,分别制定管理办法,有效配置管理资源,合理调配管理力量,实施针对性管理,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则,极易出现“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等现象。
最后,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随着近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纳税户数不断增多,税收管理员工作量明显加大;同时,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涉税事务日趋繁杂,不少税收管理员因事务性工作缠身,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收风险企业的税收征管难题进行研究,影响了税源管理质效;此外,同类企业分散管理,极易出现“力度不同、标准不一、效果各异”的现象。因此,在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征管效率,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二、准确把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
根据总局会议精神,所谓税收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
从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内涵来看,专业化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行业管理。二是分规模管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纳税人的经营规模,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综合以上分析,尽管税收专业化管理有多种方式,但每种方式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应该相互结合,科学选用,尽量扬长避短。比如,把分行业管理与分规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再按各行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进行进一步细分,进一步提高税收专业化管理水平。
三、扎实做好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既牵涉到征管范围的调整,也涉及人员配置、机构设置等问题,需要从基础工作抓起,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首先,要科学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这是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础。要准确把握税源特点和税收管理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专业化分类标准,并据以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比如,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岗、跨国税源管理岗、个体税收管理岗、工业税收管理岗、商业税收管理岗、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岗等。当然,专业管理岗位的设置要本着清晰明了、简洁适用的原则,既不能过粗,也不能过细;既不能交叉重复,更不能留有空当。
其次,要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专业化管理队伍。这是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关键。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税收专业管理岗位,结合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试点,对现有的税收管理人员进行重新组合,进一步把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好,把广大干部的潜能发挥好;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税收专业知识的培训,不仅要普及税收业务知识,更要掌握各行业、各类别专业管理技能。
此外,要认真做好各项配套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纳税人基础信息的维护与管理,特别是行业认定、税种认定、企业规模等信息,要做到真实准确,确保专业岗位划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改进现行的征管质量效率考核评价办法,逐步淡化综合类指标,不断细化分行业、分规模的专业化指标,逐步建立与专业化管理相适应的征管质量效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要强化各级班子特别是分局领导班子的综合管理功能,对内,要加强不同专业岗位之间的整合与衔接;对外,要加强与党委政府的协调沟通,为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赵晓东)